2009年5月12日星期二

【权利:1944】 转《�望新闻周刊》: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录

http://news.sohu.com/20090504/n263758368.shtml


《瞭望》文章: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录

  大学生对涉及群体自身、国家利益、民主自由的三类敏感政治事件最为关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奔胜黄豁

  代群季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就"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及参与"主题,在上海、重庆、南京、合肥等地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一定范围访谈。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点多元活跃,总体上认同主流政治价值观,参与心态平和。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内外信息的交流,影响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有效的"信息主渠道"。

  政治关注点多元活跃

  本刊记者的问卷调查共涉及南京、上海、合肥、重庆的4所大学。合肥一所大学受本刊记者委托,选择100名毕业班学生不署名问卷调查,其中81%为理科生,19%为工科生,六成学生来自城市,四成学生来自农村;上海一所大学选择40名三年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其中党员占25%,团员占75%,少数民族占23%;南京一所大学对50名文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中西部省区的学生占30%;重庆一所大学发放了100份问卷,受访学生包括四个年级,其中大学二、三年级为主体,文、理、工科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中西部省区的学生占到70%。四所学校总计290份问卷全部得到有效回收。

  本刊记者的问卷设计了30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政治关注度、主流政治信息来源渠道、对党的认识、政治参与满意度、国家认同度、参加社团意愿、对国家重大事件的了解、对高校政治课作用的认识、对取缔"法轮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重大政治纪念日的认识等。

  参与调查的学生都郑重地作出自己的选择。从统计结果看,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关注度。南京某大学64%受访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关心政治,合肥某大学54%受访学生表示对政治感兴趣,上海某大学75%受访学生表示关心政治,而重庆某大学有41%学生认为自己非常或比较关心政治,49%的学生表示不太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与我无关"的占10%。

  协助本刊记者调查的西南大学教师孙楚航认为,从大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积极多元,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总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思考政治话题趋于理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思考政治话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理性特点,符合主流的价值判断。

  在回答"你对党和政府在2008年处理藏独事件、汶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能力评价"这一问题时,合肥某大学71%受访学生选择"表现非常好",其他三所学校的受访学生认为"表现比较好"的也占到一半以上;在回答"你对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看法"这一问题时,四所学校70%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应该隆重纪念,但在突出纪念重点上,学生认识各有侧重。合肥某大学21%的受访学生认为纪念五四应突出民主精神,南京某大学受访学生持这一观点的高达66%,而重庆某大学44%的受访学生认为应突出爱国精神,上海某大学有33%受访学生持这种观点。

  在回答"你对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怎么看"这一问题时,九成以上受访学生认为应隆重纪念,其中不少学生还建议,在突出60周年取得重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需要认真汲取发展中遇到的教训,让国家未来发展得更好。在回答"你对国家外交关系、两岸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等哪些关系关心"这一问题时,受访学生对四种关系都作出了程度不同的选择,如上海某大学受访学生比较关注干群关系和外交关系,两项的关注度超过了70%,重庆某大学受访学生对两岸关系和干群关系比较关心,另两所学校受访学生对国家外交关系和干群关系比较关心。

  参与问卷分析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说,大学生对政治话题的关注具体而真切,在他们心中,无论发生在眼前或成为历史的政治事件都有思考评判的价值,特别对现实政治话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四所大学的受访学生都对干群关系比较关注,这表明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干群矛盾进入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他们的关注点和当前的社会焦点是能够对得上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热点的政治追求。

  参与心态总体平和

  参与度体现了大学生政治生活的活跃程度。本次问卷共有四个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选择项,分别是"你对当前的政治参与(选举、表达等)满意吗?""你平时热心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吗?""你愿意做以下哪个角色(学生干部、网络意见领袖、志愿者、都不愿意做)?""发生以下哪种情况(就业形势恶化、国家经济形势恶化、欧美国家出现'辱华'事件、官员腐败丑闻曝光),你会倾向用游行方式表达?"

  从选择情况看,大学生政治参与心态总体上是平和的。关于政治参与满意度问题,四所大学中有三所大学的过半数受访学生表示,不太满意当前的政治参与。对此,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大学生平时主要生活在校园,客观上直接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少一些,所以多数选择"不太满意",一方面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另一方面也表明这是个阶段性的思想状况,大学生出了校门后,参与机会就会多起来。

  关于社团活动问题,不少大学生都选择"喜欢参加有意思的社团,但活动频率不高",也有不少大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的态度比较温和,有强烈意愿的学生占少数。

  关于愿意做哪种角色问题,有六成学生表示愿意当志愿者,而选择"网络意见领袖"的比例较低,也有部分学生选择"都不愿意做"。关于用游行方式表达,大多数学生回答"国家受辱时"最倾向于选择游行抗议,其他三个选项的意愿都比较低。

  一些参与问卷讨论的专家认为,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关心现实超过关心长远,理性方式关心超过激情方式关心,个体感受要多于集体感受,当前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心态趋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丰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影响大学生政治思想渠道增多

  本次问卷侧重探讨有哪些政治资讯、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对国家政治现实的看法。在回答"你的政治资讯来源有哪些"这一问题时,四所大学受访学生的选择分别是:重庆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12%,境内网络为42%,境外网络为8%,课堂为38%;合肥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44%,境内网络为36%,境外网络为12%,课堂为8%;南京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54%,境内网络为30%,境外网络为6%,课堂为10%;复旦某大学学生选择主流报刊为30%,境内网络为40%,境外网络为10%,课堂为20%。

  可以看出,主流报刊对大学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网络影响占比增大,境外网络信息虽然比例较低,但其对阅读者的思想影响力不可小视,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课堂教育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影响的比例在下降。

  与上述选项相对应的还有两个选项:分别是"你对有关党的政治书籍阅读意向?""你认为大学政治课对你思想成长作用有多大?"

  在回答阅读意向时,不少学生表示偶尔阅读相关政治书籍,一些学生表示喜欢阅读反思式或揭露内幕式政治书籍,经常阅读主流政治书籍的学生比例偏低。在回答大学政治课对思想成长作用时,表示作用有限或为了考试成绩的学生占到七成以上,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政治课对自己思想有明显作用。

  参与分析问卷的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陆晓文认为,当代大学生有条件接触到更多的政治资讯,这对传统的资讯供给渠道提出巨大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空间存在网内网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重性,从一定程度上说,网内的、课外的、校外的信息对大学生更具有接受诱惑力。比如在回答"你如何评价网络作用"这一问题时,四所学校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是民主表达的阵地,并且能够影响到国家决策。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十分关注,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又给大学生思想成长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学生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存在模棱两可或无所谓的态度,或认同度偏低。

  在回答"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你最关心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一问题时,"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四个学校均有50%以上的受访学生关注这个选项。关注度次高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对另外两个选项的关注度明显偏低。

  腐败等现实问题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看法,在回答"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评价"这一问题时,60%以上的学生认为党能够领导国家走向富强,但不少学生同时认为,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也有20%左右的受访学生回答"说不清楚",不愿意说出具体意见。

  在回答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选项时,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贫富差距"和"腐败"。

  在回答"你认同以下哪些政治价值观"这一问题时,受访大学生对"生存权和发展权、民主自由、监督权"等认同度较高,而对"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选项的支持度较低。

  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大学生思想带来较大冲击。他们在密切关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的同时,十分关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在回答"你认为我国能够成功突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吗"和"金融危机对你造成实际影响了吗"两个选项时,多数受访大学生认为"国家只有谨慎应对才能走出困境",并且表示金融危机"对我未来就业相当不利"。本刊记者在调查中感到,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

  对敏感政治事件感兴趣

  本次问卷调查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敏感政治事件的思想认识。调查设置了"你对取缔'法轮功'10周年怎么看?"、"你对'藏独'事件怎么看"等问题。从回答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符合主流价值观。关于取缔"法轮功",98%的受访学生表示"应该取缔",多数学生还表示"自觉抵制'法轮功'"。关于"藏独"事件,受访大学生全部支持中央维护西藏稳定的政策,一致认同"藏独"是分裂国家的行为,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主动到西藏工作,去亲自体验西藏的变化,增强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少数大学生坦言他们在网上看到敏感政治事件,自己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但仅限于思考层面,并不是要去支持所谓的"新观点"。

  一些大学生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但"新观点"不存在一边倒的支持力量,而主流观点比如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等存在广泛社会认同。

  参与问卷分析的南京大学教授林闵钢说,大学生对涉及群体自身、国家利益、民主自由的三类敏感政治事件最为关注,这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经过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大学生认知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孙楚航说,从大学生回答问卷的情况看,他们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总体是稳定的,这有利于社会风险的防范。

  希望在知情中提高辨别力

  一些大学生对敏感政治事件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四所学校超过四成的大学生表示"想了解有关具体情况,但没有渠道",还有2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通过境外书籍和网站了解一些信息。"部分受访大学生说,由于缺少更多的正面信息可了解,所以境外网络传播的信息就显得很吸引人,但这类信息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也有少数大学生反映,个别经历过历史事件的人偶尔会向大学生说起当时的情景,甚至拿出当时学生制作的各种宣传资料。

  陆晓文说,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上,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容易被激活,比如今年对相关历史信息需求就会比正常年份强烈一些。对这个情况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的办法。

  受访大学生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学生表示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网络,一些学生还积极参与网上讨论。部分学生坦言,由于缺少更完整的信息,从感情上往往容易倾向群众,而对涉及的党委政府表示不满,但从事后披露的一些细节看,地方党委政府其实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类似的事件大学生群体都十分关注,但学校的课堂很少能接触到这类信息。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虽然主要精力是放在学业上的,但是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所以非常希望有关课程中多增加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提高对敏感性事件的思想辨别力。

  调查表明,越是信息透明的重大事件,大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越积极。比如去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学生获取事件信息全面,四所学校超过95%的受访学生表示,经历这两个重大事件后,自己增强了对党和国家以及生活的热爱,而且终身受益。

  有效构建思想成长"主渠道"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在看到大学生政治思想总体积极健康的同时,也要看到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的心态或思想疑虑。

  比如在回答"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评价"这一问题时,超过三成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在回答"你对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少数学生表示"跟自己没关系,无所谓"。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等参与问卷分析的学者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

  一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成就节点,推进参与式教育。南京大学教师张海波说,去年改革开放30周年,很多高校让大学生依托社团走出校园进行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访问或观察,并与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据有关学校统计,去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最高,报告的质量也最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给了大学生很多感触,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一次生动教育。

  因此,像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等重大政治活动,可以拓宽大学生参与渠道,通过寻访先辈足迹、校园辩论赛以及到基层党委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二是提高高校政治课对大学生思想成长正面影响。一些接受调查的学生反映,现在不少学校的政治课是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上,这些老师社会阅历少、理论功底较弱,讲政治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一些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尝试聘退休的副省级领导干部到学校作政治课辅导,是个有效办法,学生比较愿意听这些在党政部门工作过的人来讲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学生建议多聘些这类"政治辅导员"。

  三是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专家建议及时披露相关正面信息,以正面信息抵制负面信息的侵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防止负面信息先入为主影响大学生思想。

  同时,孙元明说,很多大学生十分依赖网络信息,甚至排斥其他信息渠道,容易形成"网络政治思维",如可以"任意表达"等。高校应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有效矫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辨别网络政治信息,增强自我判断、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是积极回应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学业、就业、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 

(责任编辑:张庆龙)






--
William Schue
a journalist in China中国记者
MSN: williamschue007cn@hotmail.com

--~--~---------~--~----~------------~-------~--~----~
★★北京益仁平中心http://www.yirenping.org

★★公益法律人http://www.gyflr.org

★★北京忆通律师事务所(李劲松律师,李苏滨律师)http://www.bj580.com

★★伯阳法律援助网(常伯阳律师)http://www.by148.com

★★中国人权维基 Chinese Human Rights Wiki http://www.changkun.org/wiki

★★《权利》电子邮件网络非常鼓励具有行动力的文章供大家分享和引起支持!

1,所有帖子没有注明"不可转载"的,一律可以转载;转发本邮件成员文章,请注明"转自《权利》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Rights"。
2,《权利》公共发言,请发电子邮件到 ChinaRights@googlegroups.com
3,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ChinaRights-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4,群发邮件,慎重发言,文明用语,切忌只言片语不明不确!
5,备份查询:http://chinarights2.blogspot.com
6,联系:gongchangbeijing@gmail.com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