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日星期一

【权利:1586】 中共要求应对骚乱慎用暴力,立此存照

转载自NGO发展交流网:
 
中央要求应对骚乱慎用暴力

发布: 2009-2-02 10:40 | 作者: 叶鹏飞 | 来源: 联合早报 | 查看: 0次


  面对今年中国社会可能因经济放缓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中共中央一方面要求事先掌握社会动脉,另一方面也强调事发后慎用暴力,避免进一步激化社会骚乱。

  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透露,中共中央最近要求地方领导干部在接待民众伸冤时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还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了解社情民意。

  而执掌社会治安任务的中共常委周永康则重申,应对社会骚乱应当慎用暴力,并强调要展开对司法腐败的专项治理行动。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昨天刊载了周永康在去年12月17日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简稿。他强调,社会和谐稳定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负责维持治安的政法机关要"主动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履行维护社会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瞭望》报道,中共要求地方官员接访规范化、制度化,以及中央官员下访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所谓"开门大接访"大多属于一次性的作为,无助于解决民众面对的长期以及新发生的问题。

  报道指出,目前地方官员接待民众伸冤属于"自选动作",中央将其上升为"规定动作",提出了"最低标准",反映了各地矛盾积累已不容忽视。

  报道说:"而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内外矛盾有可能交织重叠激化,更有必要让领导干部预作准备,随时了解社情民意,将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

  中国经济放缓问题严重,总理温家宝日前在达沃斯论坛回答提问时表示,今年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异常困难",但政府会努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只有6.8%。调查失业率为9.6%.

  此外,失业问题也远比官方公布的数据严重,去年12月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6%,远高于官方4.2%的登记失业率。

  《瞭望》在之前也曾刊登报道指出,2009年有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年份。

  在这个背景下,《求是》刊载周永康的讲话显然很有针对性。周永康要求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并把重点放在民愤极大的腐败问题,否则官方将疲于应付此起彼落的社会骚乱。

群体性事件将年发10万起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院(CSPRA)去年12月引用光明网的一篇文章说,据公开报道的数字,群体性事件在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势头。"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年发将有10万起左右。"

  在尽量预防社会骚乱的同时,周永康也要求在事发后避免采取暴力镇压。他要求执法人员要"致力于减少社会对抗",在经济领域如劳资、债务、合同纠纷,"必须慎重使用强制措施"。

  在应对腐败问题上,周永康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招聘更多高中学历的退役士兵,或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提升执法人员的教育水准;提高政法队伍的经费,"实行收支脱钩",避免他们敛财;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除执法队伍中参与经营娱乐场所、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的害群之马等。

  他说:"要推进司法民主,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狱(所)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真正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和减少腐败。"

2009年《中国国防白皮书》透露,负责保持社会稳定的武装警察现有66万人,每天有26万余人轮流值勤。


采取措施缓解矛盾

  对于今年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中共中央要求:

  *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了解社情民意

  *地方官员接访规范化、制度化

  *应对社会骚乱慎用暴力

  *展开对司法腐败的专项治理行动,清除执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执法人员队伍招聘更多高中或高等院校毕业生

  *提高政法队伍的经费,避免他们敛财

-------------------------------------------------------------------------------------------------------------------------------------
中央农村办:群体事件除打砸抢原则上不动用警力
http://news.QQ.com  2009年02月02日11:00   中国网    我要评论(13276)

相关新闻

今年或又是群体事件高发年 政府处理水平待提高

2008年群体事件震动中国 与民争利成罪魁祸首

今年恐成警民冲突最重一年 社会怨气积聚所致

失业就业压力可能成青年与社会冲突第一因素

  时评:主政官员不能把群体事件预定为"闹事"

国新办2月2日上午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于个别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问题,陈锡文表示,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观贯彻得不够,所以个别地方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处理不好,就引起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对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历来都是非常明确的,我想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样一个理念。要事前化解一些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比如像今年的1号文件里头就明确地提出,高度重视农村的社会稳定工作,很关键的是要妥善地解决好农村的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以及集体资产的处置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和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平时就要依照法律和政策处理好这些问题,避免这些矛盾的激化。

二是一旦如果发生了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到第一线,直接到群众中去面对面地做解释和说服工作,不能领导干部躲着不出来,就让公安部门、警察到第一线去,这样容易激化矛盾。除了发生打砸抢烧这些不幸的情况之外,原则上不能动用警力,应该由党委的各级干部到第一线去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

三是事态平息之后,要迅速地总结教训,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同时要制定出整改方案,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关于去年发生多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陈锡文表示,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统计中,原则上可能是在"两会"前,才能把数据基本统计上来。但总体来看,容易引发农民的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移民搬迁;四是集体资产的处置。引发这些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科学发展观,单纯地追求GDP,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二是存在着一些地方的干部有腐败的现象,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今年的新因素可能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失业,回到乡村以后,他们的收入怎么办?他们的生活怎么办?这是对今年社会稳定方面增加的新的因素。如果按照现在的抽样调查,有2000万原来已经出去就业的农民,现在失去了就业岗位回到了农村,再加上过去几年,我们平均每年大概有600-700万农民可以增加到外出打工的队伍中去,按照这个算法,今年有2500万农民就业压力比较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保就业、保民生就是保农村稳定。

关于"群体事件"的更多新闻
·专家称09或为群体事件高发年 应提高应对能力 (2009-01-05 10:23:00)
·安监总局:做好遵化事故善后 防引发群体事件 (2008-12-26 16:09:00)
·安监总局要求做好遵化事故善后 防止群体事件 (2008-12-26 14:42:00)
·专家称缺乏利益表达渠道致群体事件多发 (2008-12-20 02:58:00)
·贵州政法干部集中学习如何预防处置群体事件 (2008-12-11 16:57:25)
·体制迟钝激发群体事件 专家呼吁设群体代言人 (2008-12-08 16:40:45)
·党报析群体事件频发原因:干部出错不追究责任 (2008-11-28 05:23:00)


--
遭冤狱,受迫害,无损于一个人的名望,你不能使真理和正直受到任何损伤。要给别人脸上抹黑不是件好玩的勾当,一不小心,害人者自己会弄得满身肮脏。


--~--~---------~--~----~------------~-------~--~----~
★★AIDS RIGHTS 艾滋病人权 http://www.aidsrights.net

★★公益法律人http://www.gyflr.org

★★北京忆通律师事务所(李劲松律师,李苏滨律师)http://www.bj580.com

★★伯阳法律援助网(常伯阳律师)http://www.by148.com

★★以坦荡沉稳的胸怀用社会运动的方式推动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 http://www.changkun.org

★★《权利》电子邮件网络非常鼓励具有行动力的文章供大家分享和引起支持!

1,所有帖子没有注明"不可转载"的,一律可以转载;转发本邮件成员文章,请注明"转自《权利》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Rights"。
2,《权利》公共发言,请发电子邮件到 ChinaRights@googlegroups.com
3,订阅: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ChinaRights/subscribe
4,要退订此论坛,请发邮件至 ChinaRights-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5,群发邮件,慎重发言,文明用语,切忌只言片语不明不确!
6,备份查询:http://chinarightsgroup.blogspot.com/
7,联系:gongchangbeijing@gmail.com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