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权利:3680】 小文两篇

 
 
 
 《潇湘晨报》事件背后的历史观
 

        
                                                                                                茉莉
 
 
 
  据说是湖南省影响力最大都市报的《潇湘晨报》,前不久遇上麻烦。他们推出辛亥革命100年特刊,其中《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一文的题目,触动了有关方面的神经,该专辑才出刊两期就被叫停,其总编和副总编皆遭调职。 
 
  中国人一直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当今红朝盛世,只要不提"六四"、"达赖喇嘛"和"争取民主人权",说历史的人似乎就不须再有顾忌了。然而,当不满现状的知识分子叙述具有批判意义的历史时,他们就会发现,富有启发和借鉴的历史探索,在中国仍然是一块雷区。
 

   
     ◎ 庸俗化泛滥,批判性历史被禁
 

  由龚晓跃撰写的《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一文,潇洒而诙谐地叙说大清帝国的故事。近年来,写清朝故事的书籍多如牛毛,影视界的清宫戏红遍了中国,历史剧通常也被视为一种历史文本。同样是写清朝,何以有的走红,有的被禁?
 
  尼采曾经将历史研究区分为三种类型:纪念式的历史学、好古式的历史学和批判式的历史学。纪念式的历史学追溯、回忆历史英雄,颂扬他们的理想及事迹,激励现代不甘平庸的人,使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然而,当今中国的历史剧却少有这种积极的纪念意义,大都是掺假的庸俗化的纪念性历史。
 
  例如被人们热捧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清宫戏。这些戏往往不顾清朝统治的残酷和腐败,回避清朝严酷的文字狱和杀戮,而以很辉煌的手法描写盛世景象,美化古代帝王。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心理时,给人们灌输了一种可怕的历史发展观,即中国的历史是由帝王将相推动的,人民不需要民主法制,只要企盼圣主明君带来和谐盛世既可。
 
  这一类猎奇油滑找乐的历史故事流行,是中国人的自由意志麻痹的症状。为统治者贴金的庸俗化历史,可以造就一个低智商社会。当人们一味等待明君,他们就会丧失了改变历史的愿望,丧失对人的尊严等高尚价值的想象。
 
   而批判性的历史写作,属于那些希望超越历史局限的人。他们对现实社会有不满,愿意为一个更合理的社会从事改革和创新,因此揭露历史的弊病。《潇湘晨报》这次的文章,主要讲清朝晚期腐败的事实,说明由于利益集团势力坐大,最后导致清朝垮台。
 
  该报副总编辑龚晓跃在卷首语《所谓天下大势》中写道:历史背后有既定逻辑起作用,满清统治者选择封闭,而"人民要电报以利信息,人民要办报以彰思想",历史就是"翻墙者对抗修墙者","修墙者的心魔之墙高到一尺,翻墙者的攀越之道必然暴涨一丈"。"这个国家及其国民的愿望,可以归总为'宪政'二字。国家求宪法巩固根本,国民盼宪政确保权利。"
 
  这样清晰有力的历史批评,鼓励人们去承担起当代变革的责任。而中共当局敌视一切要求革新和进步的思想,禁止这样的历史回顾,让那些庸俗的奇闻逸事、造神的伪历史充斥于世,令历史成为权力政治的婢女。
 
 

   ◎ 讲述利益集团忌讳的史事
 
  
  一个拥有悠长厚重历史的大国,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拒绝谄媚的谎言,寻找历史的真相和教训。历史的真相,往往是一些令人不安的故事。真实的历史不仅是过去的故事,它也像一面镜子,提供一个角度让人们透视出今天的现状。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潇湘晨报》的文章"天朝垮台前,利益集团已丢尽了它的脸",就涉及到清代吏治的败坏,文中叙述道:
 
  "乾隆末年,循吏、清官几已灭迹,贪墨之徒充塞中外。当平庸成为主基调时,也就是官场上下利用权力埋头捞钱的时候了。及至道光时期,鸦片走私以新的时代形式,再次极大地败坏了晚清官僚政治。其实,和�式的'权力决定财富'方式,不过是'部族政治'在经济上的表述。皇帝以'天下公主'的名义集中一切资源(土地、财富、知识、权威等等)时,这些资源就都被'权力化'了,而这种'权力资源'的'代理人',就理所当然是和�这些'部族政治'的得益者咯。"
 
  凡是对中国现实有了解的人都会有所感觉,一百年前清王朝积累的社会矛盾,与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确实很相似,主要是官吏的腐败,以及因"权力决定财富"的方式而兴起的各种利益集团。中国的利益集团也像满清一样,由中共元老家族的"太子"们,和那些因忠实于王朝而被从下面提拔上来的"掌柜"们组成。
 
  西方国家也有利益集团,但那些国家有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使利益集团无法集中一切资源,无法绑架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战略。而中共利益集团却和满清利益集团一脉相承,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他们能够利用权力掠夺一切可以掠夺的资源。一党专制的政治制度,使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操纵国家各项政策,在中国的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政策的制定上,尽量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
 
  流行网络的"我爸是李刚"的狂言,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利益集团的可恶与丑陋。越来越坐大的各种利益集团,已成为中国走向民主的最大绊脚石,因为太子党们已经利用权力获得巨额财富,所以他们绝不容许下层人民用选票去制约他们。作为最大的利益集团,中共政权对国内知识分子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也就像满清官僚集团一样,对要求变法维新的士人进行冷酷无情的镇压。
 
  因此,《潇湘晨报》的文章揭露清朝利益集团,解说腐败是导致历朝历代覆灭的根本原因,这就触及了当局的痛处,中共利益集团自动对号入座。这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阿Q。因为生过癞痢头,阿Q的头皮光光亮亮的,所以他最忌讳别人说"灯"、说"光秃秃",人家一说这些,他就特别敏感生气。
 
 

    ◎ 困惑的中国人应从历史求智慧
 

  《潇湘晨报》此文给我们的启发是,当我们在现实的迷雾之中感到困惑不安之时,当现有理论不足以解释纷繁缭乱的社会事实时,历史会告诉我们所在的方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历史是人类为未来而储备的经验,一旦我们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教育或训练,就等于失去了判断自己今天行为的能力。"
 
  如果我们将当今中国的问题"问题化",就会看到,历史总是在循环。例如,许多在1989年发出政治改革呼声的知识精英,今天已经安于"盛世",并与权力合作获取利益。只要回眸中国历代王朝,看统治者如何"以科举销尽天下英雄气",我们就不再奇怪。
 
  一个拒绝政治改革的政权,为何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如此成就?这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问题。读史的智慧就是帮助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打开视角。例如,当年拿破仑三世在法国称帝后,建立庞大的军事官僚的恐怖国家,解散工会,封闭进步报刊,禁止一切民主派与共和主义者的活动。但他振兴了法国的经济,发展了商业和自由贸易。俾斯麦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掌权时,作为坚定的保皇党人,他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迅速发展。
 
  观察一个畸形而复杂的社会,需要纵深的历史感和跨越时空的国际观,从有关历史的缝隙中,披沙拣金,搜寻那些关连着特定现实问题的史实,加以认真的辨别,我们就能知往察来。把握了历史的规律,也就洞察了现实,在经济发展的欢呼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该期《潇湘晨报》的文章提到的:"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
 
-------------
原载香港《争鸣》杂志2011年一月号
 

                                                            伯格曼母亲的秘密日记
 
   
                                                                                                       茉莉
 
 
 
  年迈的埃里克・伯格曼在妻子卡琳留下的遗物中,发现一包用牛皮纸包着的日记本。他用放大镜辛苦地阅读那些密密书写的日记,感叹说:"我并不认识这个与我共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女人。"
 
  卡琳・伯格曼是世界著名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母亲,一位瑞典上层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女性,有着出色的写作才华。在三十本公开的日记里,她纪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展现她所扮演的一个宫廷牧师妻子的角色,例如社交活动,慈善事业、家庭琐事、生育和疾病,圣经研读及圣诞节的庆典。那是一个勤劳而竭诚为丈夫服务的妻子的生平。
 
  然而那只是外在的生活,是人面对世界的一副理性的面具。卡琳留下另一套被她称为《我的书》的秘密日记,在那用牛皮纸包着的日记里,她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一个陷入怀疑、爱和孤独之中的女人,倾吐她渴望自由的内心,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焦虑与无聊的抗争。
 
  人的内在灵魂是感情用事的。聪颖漂亮而又浪漫热情的卡琳,嫁给一个不苟言笑、暴躁严厉的丈夫。就如欧洲文学中的那些红杏出墙的女性一样,卡琳在婚外找到了她的所爱,一位叫托马斯的年轻神学家走进了她的生活,他们有了长达十年的热烈恋情。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北欧,已经不是保守时代,瑞典妇女获得了选举权,资产阶级的沙龙里,谈论着"自由女性的肉体欲望和灵魂寂寞的不治之症"。然而卡琳面临的现实是,她的丈夫是为瑞典王室的王子公主洗礼的牧师,她的外遇将是教会难以接受的丑闻。除了神职人员的妻子身份之外,她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因此,离婚是不能考虑的。
 
  秘密日记因此成了卡琳的精神避难所。就如卡夫卡所说,那些应付不了生活的人,可以用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感,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自己所经历的。在长期被内疚感困扰之后,卡琳决定向丈夫坦白一切。她斩断了婚外关系,留在丈夫和孩子身边,努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请求上帝的原谅和宽恕。
 
  卡琳去世后,她的小儿子英格玛・伯格曼常常怀念这样的时刻:母亲坐在桌前用自来水笔写日记,戴着眼镜,头发有些凌乱,指头上的结婚戒指和钻戒在闪闪发亮,……。童年的伯格曼渴求母爱而不得,牧师家庭的混乱与不幸,父亲的冷漠与母亲的辛酸,在他心里留下悲伤与怨恨。
 
  八岁时,小伯格曼用自己收藏的150个玩具锡兵,换来哥哥的一架照相机。而后几十年,他获得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许多国际电影奖。但终其一生,他都在电影里讲述自己家庭爱恨交织的故事。正如他本人解释的:"牙齿受伤了,舌头就会舔那里。"
 
  在影片《哭泣与耳语》里,观众看到红色而华丽的房子,那是伯格曼外婆家大公寓的复制。影片里有四个白衣女子,象征着母亲卡琳各方面的性格――她的残缺与美好。《秋天奏鸣曲》一片探索母女之间的关系:从不满到沟通宽容。晚年的伯格曼已经与命运和解,他拍摄了《情天未老》,充满温情地讲述他父母的婚姻故事。
  
  这位被世界誉为伟大天才的瑞典导演,其实只是一个拿着摄影机讲故事的孩子。一位始终渴望母爱的孩子,他的心灵比我们所想象的更为脆弱。正因为如此,他对生活的磨难比他人的感受更为强烈和深刻。用镜头捕获家庭生活的画面,包括母亲卡琳的日记里撰写的生活细节,这个孩子宣泄了心中的痛楚,他的灵魂获得了解脱,也因此感动了世人。而他的母亲卡琳,在他的影片中是永恒的美丽。
 
---------------
原载《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2011-01-1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