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安会:"并非破冰之举"
http://www.dw.de/习安会并非破冰之举/a-18051760
习安会:"并非破冰之举"
这是中日首脑在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后的首次会面,也是安倍第二个任期以来的首次访华。会面引起了两国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中日问题专家认为,会面算不上破冰之举。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外界的热切关注下,北京和东京终于握手:本周一(11月10日),来北京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会谈。
在中国网络上,人们针对会面组图,就两人的握手、着装、表情进行了全方位解析。有媒体将此次会面称为"破冰之举"。
安倍的战略调整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中日问题专家刘江永教授对德国之声表示,今年8月以来,安倍做了一些策略调整--他在国会演说上提及两国关系要友好稳定,派人游说,都是为了实现在APEC上的会面。"安倍这样做,是为了在日本国内改变一种看法,即'安倍在,两国关系就很难改善'--因为该观点一旦形成,会对安倍的政治前途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刘江永也提到了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美国在今年下半年以来遇到了三个麻烦:乌克兰问题、伊斯兰国、埃博拉……这些问题都让美国认为需要缓和美中关系。在这个时候日本如果一味地挑战中国,这不符合美国在当前政策的轻重缓急。"
尽管如此,刘江永不同意"破冰"的说法。"什么算是破冰?"他反问道。"安倍在第一任期内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应中国政府正式邀请访华,给中日两国关系改善带来了机遇,可以称其是破冰。"他表示,这次会面只能算是"为未来可能的破冰提供契机"。
"走出的第一步还可能退回去"
据日本外交圈人士透露,中方在安倍访华前对日方提出了两点要求:首相安倍不再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承认两国在东海岛屿问题上存在争议。否则中国不会接受安倍提出的会谈建议。
上周五(11月7日),中日达成"四点共识"。其中提到,"双方认识到围绕钓鱼岛等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同意建立危机管理机制,避免发生不测事态"。
安倍在与习近平会面后对媒体表示,此次会谈成为重返"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成为"改善关系的第一步",并表示中日同意建立"海上危机应对机制"。
对于这"第一步",旅日作家、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中国民联)副主席、日本分部主席王进忠表示,日本媒体--特别是安倍身边的人近几日强调日本方面没有让步--"没有承认钓鱼岛问题存在争议",而就历史问题只谈到"应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没提到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中日关系改善)才走出第一步,而这一步也还可能退回去",他说。
王进忠告诉德国之声,日本媒体今天报导"习安会"的同时,还有另两个报道:一个是中国渔船大量来到小笠原群岛打捞红珊瑚,"这造成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反感,这一新闻的影响力超过安倍与习近平见面的效果";另一个是日本超人气滑冰选手来到中国,在练习时被中国选手撞伤,最后影响成绩屈居第二名。
他认为,这两条新闻,再加上两国民间的积怨,两国国民间的"讨厌情绪在今天的新闻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见比不见好"
刘江永教授则认为,见面总要好过不见面。"我们假设两人不见面,只是握握手,那么日本媒体的评价会更负面"。"我认为,总体而言,日本媒体和公众对双方领导人能够实现会面还是有一定好评的。"于此同时,他也称,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有一些针对中国的军事安排仍在照样进行。
他表示,与习近平进行了会面,日方的既定目标已经达成。而四点共识,确实和中方的两个要求存在差距。"我的判断是他(安倍)可能在今年年内还会以非正式的敬献贡品或者正式的形式参拜靖国神社。另外,日本外务省也强调,钓鱼岛主权不存在争议的立场没有任何的改变。"
刘江永认为,四点共识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并不是说,谁让了一步,而是大家相向而行,各迈出了一步。他说,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还要看日方的表现。"从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日本政策有其惯性,其国内外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善的迹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